重磅!国家发展改革委负责同志回应经济社会热点问题
来源:国家发展改革委 | 作者:国家发展改革委 | 发布时间: 2022-03-08 | 7822 次浏览 | 分享到:

从成果转化看,近年来催生了一批战略性产业技术,解决了一批社会民生重大问题。比如,上海光源设施开辟了天然气、页岩气高效利用的新途径,为我们将来开发天然气、开发页岩气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。兰州重离子研究设施开发出重离子治癌装置,实现了高端医疗器械的重大突破。可以说,看似“高大上”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,实则已经离我们很近,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。

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适度超前开展基础设施投资,按照有关部署要求,下一步,国家发展改革委将重点抓好三方面工作:

第一,加快重点领域项目建设。一是加快完善网络型设施。着力实施中西部中小城市基础网络完善工程和5G融合应用示范工程,弥合数字鸿沟、补齐应用短板。二是统一布局节点型设施。加快打造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,稳妥有序推进国家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、国家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建设。三是超前部署前瞻性设施。加快落实项目前期条件,推进“十四五”规划已明确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加快落地、加快实施、加快建设,及时启动一批预研项目,持续提升我国原始创新能力。

第二,充分调动市场主体投资积极性。主要做到三个“足”。一要留足空间。新型基础设施主要由市场主体投资建设,我们将进一步放宽准入领域,降低投资门槛,让社会资本在这个领域充分发挥作用。二要给足政策。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,创新金融工具、拓宽融资渠道,特别是要为民营企业参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创造更多有利条件。三要加足马力。加快相关领域改革,支持企业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,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,培育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。

第三,服务“双碳”战略,推动绿色发展。“十四五”是我国“双碳”目标提出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期。按照党中央、国务院部署,去年底,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了推动数据中心和5G等新型基础设施绿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。对提高算力能效、优化节能模式、创新节能技术、促进转型升级等作出全面部署。下一步,我们将围绕这个方案,坚持节能和减排两手抓。一方面,强化节能。支持高效节能技术攻关,提高超大型数据中心能效指标,深入开展5G网络节能示范;另一方面,着力减排。推动5G设施、算力资源与可再生能源的统筹布局,支持更多数据中心向可再生能源富裕的西部地区转移,在加大算力供给的同时,逐步减少碳排放。

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:我想问一个关于新型城镇化的问题。2021年统计公报显示,我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4.72%,请问未来能否保持此前较快的增长速度?今年我国新型城镇化有哪些重点任务?

胡祖才

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,也是我国最大的需求潜力所在,对推动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、构建新发展格局、促进共同富裕都具有重要意义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实施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战略,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。过去一年,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、国务院部署,新型城镇化建设取得了新进展,可以概括为“五个提升”:

一是城镇化水平和质量稳步提升,2021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4.72%,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46.7%,分别比上年提高0.83和1.3个百分点,两个城镇化率差距自“十三五”以来首次缩小。二是农民工享有公共服务水平稳步提升,全面落实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有关要求,其中随迁子女在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就读比例达到81.8%、比上一年提高1.8个百分点,如果加上政府购买学位服务,这一比例将进一步达到90.9%、同比提高5.1个百分点,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广泛开展。三是城市群都市圈承载能力稳步提升,京津冀协同发展、长三角一体化发展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扎实推进,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势头强劲,长江中游等城市群加快发展,南京、福州、成都等都市圈发展规划印发实施。四是城市建设品质稳步提升,新开工改造城镇老旧小区5.6万个,养老、托育服务体系加快发展。五是城乡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,城乡差距进一步缩小,城乡居民收入比从上一年的2.56进一步降至2.5。

当前,我国城镇化已经处于快速发展的中后期,正在转向全面提升质量的新阶段,城镇化动力仍然强劲,蕴含着巨大内需潜力和强大发展动能。今后一个时期,要坚持以人为核心,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,深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。今年要稳步提升新型城镇化质量,充分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促进居民消费、拉动有效投资的积极作用,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。

第一,着力提高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质量。这是城镇化的首要任务。要继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,拓宽在城市稳定就业生活的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落户渠道,不断提高落户便利度,切实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农村权益。推动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加快覆盖常住人口,以新生代农民工为重点推动参保扩面,保障随迁子女在常住地接受义务教育,加强农民工就业服务和技能培训,今年开展农民工补贴性培训600万人次以上。

第二,着力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。推动超大特大城市转变发展方式,超大特大城市要重视“大城市病”问题,有序疏解中心城区非核心功能,合理控制城市规模、人口密度和开发强度,促进多中心、多层级、组团式发展,辐射带动周边市县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。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和都市圈同城化发展,加快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、轨道上的长三角、轨道上的大湾区,扎实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,加快培育现代化都市圈,出台长株潭、西安、重庆等新一批都市圈规划。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,支持一批条件较好的县城加快发展,持续精准补短板强弱项,更好满足农民到县城的就业安家需要。加强边境地区城镇建设。继续推动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