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.发挥规则和标准的引领带动作用。鼓励、引导、支持省内市场主体对标国际、国内、省内、业内先进标准,提升流通环节发展水平。积极参与制修订流通规则和标准,完善商品命名、编码、计量等规则和规格、品级等标准。完善市场交易准则,严禁设定不合理结算方式、拖延付款期限等行为。推动流通领域国家、行业、团体、地方和企业标准相互配套、相互补充。推动基础通用和产业共性物流技术标准优化升级,强化各种运输方式、各物流环节衔接。加大流通领域规则标准实施应用力度,发挥中介组织作用,引导产业技术联盟率先推广,支持骨干核心企业示范引领。推动流通领域基础设施、载运工具、集装设备、票证单据、作业规范等标准相互衔接和应用,加强与生产领域规则标准对接。积极参与规则标准研究、互译、互认等国际交流合作,加强我省优势领域国际规则和标准制定引领,营造高水平经贸规则标准应用软环境。(责任单位:省市场监管局、省商务厅)
(二)完善流通市场准入和公平竞争制度。
1.优化流通领域商事服务。贯彻落实《市场主体登记管理条例》,实施统一的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制度,为市场主体提供统一的登记注册服务。纵深推进商事制度改革,巩固和深化“证照分离”改革成果,营造市场化、法制化、国际化营商环境,促进市场主体扩容提质。持续深化“一网通办”,积极开展“送照到家”便民服务活动。建立与公安、人社、税务、银行等常态化数据共享机制,努力实现企业开办线下“一窗通办”。建设全省统一的市场主体档案管理平台,畅通市场主体档案数据存储传输、归集、交换渠道,打破数据孤岛,实现市场主体档案数据纵向贯通和横向共享,创造更加开放的政务环境,降低行政成本。(责任单位:省市场监管局、省公安厅、省人社厅、省税务局、人行兰州中心支行)
2.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。充分发挥公平竞争审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作用,统筹协调和监督指导流通领域全面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,规范有效开展审查工作。鼓励各地区、各部门建立第三方专业机构参与审查机制,对有关政策措施进行公平竞争评估,或对公平竞争审查有关工作进行评估。第三方评估经费纳入预算管理,政策制定机关依法依规做好第三方评估经费保障。落实公平竞争审查投诉举报查处回应机制,坚决查处纠正涉及流通领域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规定做法。密切关注平台经济领域市场竞争状况,依法查办平台经济领域重大典型垄断案件。加强流通领域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力度,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,促进流通企业合规经营,着力维护流通领域市场公平竞争秩序。依法查处纠正流通领域滥用行政权力排除、限制竞争行为,坚决破除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。健全完善监管协作机制,强化相关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。积极广泛开展公平竞争执法宣传,强化流通领域经营者公平竞争意识,提升反垄断执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的社会影响力及群众参与度。(责任单位:省市场监管局、省财政厅)
三、加快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建设
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,完善商贸基础设施,打造优势产品品牌,做大做强特色产品,推进线上线下、内外贸融合创新,促进商贸流通提质降本增效,打造数字化、智慧化、开放型现代商贸流通体系。
(一)健全现代商贸流通网络。
1.完善商品交易市场网络。鼓励商品交易市场与实体商业、电商平台加强渠道对接,减少交易层级,畅通批零渠道网络。依托兰州中川国际机场,探索建设“环空港消费功能区”,联动新区综保区,建设国际免税城,扩大兰州中川国际机场免税店业务范围。依托省内优势工业产品,加快建设区域性新型工业品专业市场,建设服务重点制造业集群的供应链集成服务基地。以“兰洽会”“文博会”“药博会”等重要展会为载体,支持创建大型贸易平台,探索发展展贸一体的商品交易市场。加快商品市场 5G 网络、智慧终端等数字化智能化设施设备建设,培育一批特色突出、产业链供应链服务功能强大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商品市场示范基地。(责任单位:省商务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工信厅、省科技厅、省文旅厅)
2.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网络。围绕融入全国骨干流通网络和内循环体系,以农产品主产区、重要集散地和主销区为重点,在已建成运营10个大型商品交易市场的基础上,力争到2025年实现农产品大型综合市场14个市州全覆盖,年交易量达到600亿元。着力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、信息技术、加工配送、检验检测、废弃物处理、疫情防控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,形成枢纽型、战略型和企业集聚型的商品交易集散中心、区域配送中心。加快推进田头市场建设,促进形成“以产促农、以城带乡、商产互惠、城乡一体”的新型城乡关系。推动落实《农贸市场管理技术规范》,大力改善市场经营环境,持续开展农贸市场(集贸市场)标准化改造。(责任单位:省商务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农业农村厅)
3.完善城乡多层次商贸网络。鼓励支持基础条件好、消费潜力大、示范带动作用强的城市率先建设,改造商业基础设施,创新消费模式,引领集聚周边消费,培育建设一批区域(特色)消费中心城市。突出差异化和互补性,实施商业步行街改造提升省级示范项目,建设改造一批集旅游观光、购物休闲、餐饮美食、文化演艺等多业态聚集的特色步行街,稳妥有序推进省级示范步行街创建,择优申创国家级示范街区。推动城市商业资源渠道下沉社区,充分发挥大型商品零售企业布局能力和资源带动作用,引导鼓励大型超市、社区便利店等品牌连锁企业向社区延伸,布局更多便民商业网点,打造城市“一刻钟”便民生活圈。深入实施县域商业建设行动,以渠道下沉和农产品上行为主线,加快县域商业网点设施、功能业态、市场主体、消费环境、安全水平等改造升级。到2025年,在具备条件的地区基本实现县县有连锁商超和物流配送中心、乡镇有商贸中心、村村通快递,行政村新型网商(店)全面覆盖,形成以县城为中心、乡镇为重点、村为基础,分工合理、布局完善的一体化县域商业网络体系,促进农民增收和消费提质,实现县域商业高质量发展。(责任单位:省商务厅、省发展改革委、省财政厅、省文旅厅、省乡村振兴局、省邮政管理局)